发布日期:2025-04-19 21:27 点击次数:93 |
作者|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婧
责任编辑 | 戴春晨
近期,六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杭州“六小龙”引发全网热议。从官方媒体到普通大众,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及:“六小龙”为什么诞生在杭州?
事实上,在“六小龙”受到关注前,杭州已悄悄完成了从电商之都向科创之都的转型。“六小龙”出现在杭州,正是数字经济土壤、市场化资本生态与制度包容性三者共振的结果。
在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,中国城市正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变革塑造核心竞争力。不只杭州,深圳、苏州、合肥、成都等城市在创新能力与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差异化探索,展示出城市多元路径的发展哲学。
1
杭州为什么行
当下的中国,提到数字经济,就不得不提到总部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。而数字经济的积淀,正是杭州创新基因发展的沃土。
据统计,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28.8%,为全国最高,形成了以阿里云、海康威视为核心的算力与视觉识别技术底座。这种数字基建为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——例如宇树科技的仿生四足机器人依托杭州的智能制造生态,快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。
民营资本与市场机制的托举是杭州“敢想”“敢投”的勇气来源。
浙江民营资本以“敢投早、敢投小”著称,市场化创投基金占比超70%,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链条。譬如,群核科技早期依托杭州市政府150万元的扶持资金启动,后续通过市场化融资逐步壮大,最终冲刺港股上市。这种“政府引导+市场主导”的模式,既能降低创业风险,又避免过度依赖政策补贴,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。
包容的制度和高效的政务服务也令人动容。
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题,杭州专门成立了1000亿元科创基金。与此同时,网络上流传着一则帖子:外省企业改迁至杭州,企业负责人申请递交不出三日,杭州政务服务人员已将负责人等一系列员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解决。有事上门,无事不扰,有求必应。正是这样一种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的欢迎精神,降低了创业者和移居企业的“入市门槛”。
游戏科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冯骥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能够有所建树的成果,都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,而且这个漫长的时间未必一定能成功,这时候哪里能让他们(创新者)可以安居乐业,我觉得是一个(城市)的加分项。”
人才与文化的共振,也成为杭州吸引人才流入的重要线索。据数据统计,2023年全社会R&D经费投入强度达3.92%。在“六小龙”创始人中,半数以上毕业于浙江大学或曾在阿里系历练,形成“浙大系+阿里系+海归系”的人才网络。浙商文化中的“先立后破”精神(如深度求索在AI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突破)与国际化视野(如游戏科学对标全球3A游戏标准),成为创新突破的文化内核。
科创基因、政务服务、人才吸引……诸多要素使得杭州连续3年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14位,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,连续14年入选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”。
在具备民营资本、政策支持、人才资源和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的背景下,要问杭州何以成就“六小龙”,不如说这是杭州历史积淀、资源禀赋与时代机遇转化出的独特竞争力。
2
由杭州谈开去的城市创新密码
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与科技创新浪潮叠加的背景下,中国城市的竞争逻辑已从“政策洼地”的粗放式争夺,转向“创新生态”和“制度供给”的系统性比拼。
不只是杭州,深圳、苏州、合肥、成都等一众创新标杆城市都在培养创新能力,试图扩大比较优势。
“六小龙”爆火这段时间,苏州、合肥等地官方纷纷发文反思:为什么“六小龙”出现在杭州而不是出现在本市?这样的追问,体现了这些城市对创新的渴望。
从杭州到深圳,再到苏州、合肥,这些不断求索的城市,有哪些创新基因可被解码?
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创新共同体,有着以数字经济产业为核心的持续增值潜力,云服务、区块链等九大未来产业形成矩阵的产业图谱。与此同时,之江实验室、西湖大学与阿里达摩院构建“铁三角”研发体系,实现“15分钟产学研转化圈”的协同网络。在制度创新方面,杭州全国首创“亲清在线”政企服务平台,政策兑现从“企业申报”转向“数据智配”,极大提高了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效率。
深圳则成为市场驱动型的城市创新范式。从硬核的指标来看,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全国居首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突破41%,形成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”的全链条体系,90%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的创新生态。营商的突破也不能忽视。深圳全国首推商事登记“秒批”、建立科技悬赏制,以激励企业创新研发的热情。
苏州作为先进制造创新样板城市,在转型路径上则另辟蹊径。据统计,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5%,生物医药、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年均增长超20%。同时,在空间上建设25个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,形成“研发在园区、制造在县域”的梯度布局。在营商环境的服务创新过程中,建立“政策计算器”智能匹配系统。
相似的,合肥依托中科大、科学岛等科研载体,通过“链长制”培育量子信息产业链。成都则释放7900亿元城市机会清单,通过开放城市治理、产业升级等场景需求,吸引创新要素集聚,打造“需求侧改革”的创新案例。
不难看出,不同城市在自然资源、人力资源、资本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这种现状,正是由区域经济学、城市学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共同决定的。根据区域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,城市应专注于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,通过差异化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。
另外,在区域经济中,城市也有着不同的定位与分工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是区域创新和金融中心,杭州则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创新为特色,苏州、无锡等城市则侧重于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和产业配套创新。
与此同时,除了创新科技等硬实力,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也对城市创新力有极大影响。
从各城市推行的政务服务流程可以看出,其服务精度正在逐渐细化。更多的城市也正在加码营商环境的优化:大连推行不动产登记“跨省通办”、口岸签证全域化,海南试点数据跨境流动“极简审批”,展现出政务服务从流程优化向规则重构的跃升。
在要素配置方面,深圳设立知识产权证券化基金,杭州试点“创新券”跨省通用,显示资本、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。
营商环境4.0对城市创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各城市正从单一政策比拼转向“热带雨林”式生态构建。这种生态的自我进化能力,比单纯的政策优惠更具可持续性。
总而言之,不同城市在创新能力和科技领域的差异化发展,是基于资源禀赋、功能定位、产业集聚、市场需求、政策引导和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。
3
拒绝唯一标准论
除了上述城市,近日诸多其他城市似乎都面临极大压力,受到“为何本市不出六小龙?”之类问题的困扰。
反思促使进步,但切不能钻牛角尖。城市发展各有侧重,城市发展需立足禀赋,而非盲目复制“标杆”。
杭州的成功并非单一要素驱动,而是“数字土壤-资本活水-制度阳光”的生态协同。与深圳的硬科技导向、合肥的科研转化模式不同,杭州选择“数字经济+民营资本”的差异化路径也有自己的理由。
这验证了城市发展需立足各自的优势领域,形成链路和全局发展的格局。通过引导资源向不同城市流动,差异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,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,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。
然而,杭州也并非不面临问题。数字经济占比过高,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,存在“软硬失衡”的风险。在此背景下,杭州也需通过长三角产业链协同(如联动义乌制造基地)弥补短板。
另外,技术发展在向外推广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国际问题。深度求索的AI技术虽领先,但全球市场拓展仍受地缘政治制约,需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标准话语权。
创新从来都不是单点突破,也需要系统协同。无论是构建“基础研究-应用开发-产业转化”的全链条体系,还是数据跨境流动、知识产权等制度开放的破局,都需要无数个单点的共同努力。与此同时,创新能力与人文水平也密不可分,有内核的科技创新必然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可持续性。
中国城市的创新发展,本质上是一场“多元宇宙”的共生实验。杭州“六小龙”的启示不在于复制其路径,而在于理解每个城市如何将历史基因、资源禀赋与时代机遇熔铸为独特的竞争力。未来的城市较量,必将是“硬实力、软实力、生态力”的三维竞争正规的炒股配资网站,唯有尊重差异、放大特色,方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刻下属于中国的城市坐标。